怒江大峽谷中最后的溜索人 辣子咪溜索成為景點保護
怒江大峽谷中最后的溜索人 辣子咪溜索成為景點保護;幾百年來,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江河兩岸的人們靠溜索飛躍天塹。高山峽谷里,一對對顫悠悠的溜索,支撐起老百姓的日常出行,卻也掛滿了辛酸和危險。近幾年,全國范圍內(nèi)陸續(xù)開展了“溜索改橋”項目,國家?guī)椭鞑窟呥h山區(qū)群眾結(jié)束溜索時代。作為交通工具的溜索逐漸告別歷史舞臺。溜索高手褚四華的任務,也由運送村民出行變成了運送游客觀光體驗。怒江旅行社帶您了解怒江的溜索歷史!
雨季的怒江咆哮洶涌,云南省瀘水市六庫鎮(zhèn)雙米地村辣子咪村民小組村民褚四華,摘下迷彩帽撓了撓頭跟記者說,祖祖輩輩生于斯長于斯,跨江出行是幾百年來鄉(xiāng)親們每一天都要面對的難題。
褚四華:進出村子都要過江。這兩天雨季江水大,漲水淹沒包谷地,水淹到膝蓋,也要天天過。
雨季的怒江
辣子咪位于江東岸的山坡上,全村有40多戶傈僳族人家。十多年前,辣子咪鋼繩溜索建成,村民靠著這對長近兩百米、高幾十米的溜索來往兩岸。柴米油鹽、牲畜糧食,所有的一切也都跟著村民顫顫悠悠從江上劃過。
33歲的褚四華從小就學會了過溜索,一天最多要溜十幾次,是村里的第一高手。
褚四華:從小到大習慣了,膽子也大技術(shù)也好,我從小不抽煙不喝酒,牛豬狗牲畜我都可以帶,一般的人比不了我。
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山區(qū)面積超過98%,境內(nèi)南北走向依次分布著擔當力卡山、獨龍江、高黎貢山、怒江、碧羅雪山、瀾滄江、云嶺,構(gòu)成“四山夾三江”的高山峽谷地貌。崇山峻嶺、交通不便,辣子咪溜索便是縮影。
褚四華:從小我們這一代是鐵索了,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他們說是編竹子,竹索,那時候多不安全。后面拉起了鋼索,兩邊也砌起了石墩。
“望天一條縫,看地一條溝。牛羊吃草無路走,猴子過崖眼淚流。”因群山橫亙,江河交錯,人們飽受“行路難、過江難”的苦楚,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。
褚四華:我大哥和兄弟就是那樣死的,13年前,我20來歲的時候。一家人一起劃船,那時候鐵索上面有刺,溜不了,就劃船。水太大,我一個人浮出來了,他們倆一起死了。
2011年,怒江群眾“過江難、出行難”的問題引起黨中央、國務院高度重視。交通運輸部調(diào)研后明確對怒江、瀾滄江上的42對溜索實施“溜索改橋”項目:保留10對用于觀光旅游;取消32對,在恰當位置建設(shè)18座人車通行橋梁,同時建設(shè)連接道路146.5公里。
2010年至今,怒江州36座溜索改橋項目竣工落成。一座座橋梁取代溜索,聯(lián)通兩岸,惠及民生。如今,辣子咪上下游不遠處修了吊橋。村民禹學成一條一條向記者細數(shù)生活由此發(fā)生的新變化。
禹學成:原來只敢養(yǎng)十頭,現(xiàn)在敢養(yǎng)到二十頭豬、羊。以前多了也拉不出去,得不到發(fā)展。賣糧食,一袋一袋背,凌晨四五點起床,還請人去幫忙拉。后來一車子拉出去就賣了。家家戶戶享受到了交通變化帶來的好處。
怒江州地方公路管理處辦公室副主任潘正偉介紹,隨著溜索改橋項目的全面完工,怒江大峽谷里真正作為交通工具意義的溜索已基本退出舞臺。
潘正偉:落后的交通對怒江的經(jīng)濟、社會發(fā)展造成很大的制約,也極大威脅到人民群眾的出行安全?,F(xiàn)在這兩批溜索改橋已經(jīng)全部實施完成,基本解決怒江老百姓過江難、出行難。
如今,辣子咪溜索是作為景點被保留下來。
褚四華:經(jīng)常有游客過來。我們一個村子都是朋友,拉到幾百塊就分一下,這個錢一起分。
褚四華和村民們一起,帶著游客過溜索跨怒江,體驗這最后的溜索,感受怒江的驚濤巨浪,換個角度觀看兩岸迤邐風光,體驗悠閑生活之外的驚險刺激,也感悟生活的巨大變遷。記者也跟著過了一次溜索,滑輪與鋼繩刺耳摩擦,腳下的江水滾滾流過,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兒。
辣子咪村民都說,下一代不用再靠溜索過江,這是最大的心愿。
村民:到路保通橋沒問題,孩子以后是不是就可以徹底告別溜索了?對對對!這個是大家的希望,全村人的希望,大大小小的希望!
巨大變化不止發(fā)生在怒江。2013年,在調(diào)研怒江“溜索改橋”示范項目后,國家交通部、扶貧辦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(nèi)都開展了“溜索改橋”項目,幫助西部邊遠山區(qū)群眾結(jié)束溜索時代。一座座現(xiàn)代化橋梁化作連心橋、幸福橋,讓老百姓的出行告別困難、告別危險,也把黨中央、國務院的關(guān)懷和邊疆困難群眾的心緊緊連到一起。用怒江州地方公路管理處辦公室副主任潘正偉的話說,這是“心連心”的工程。
潘正偉:過去人背馬駝效率很低也不安全,溜索改橋造福群眾,可以說國家的心和群眾的心連在一起,是心連心的工程!